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我市多措并举让黄河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 水带生产线

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我市多措并举让黄河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 产品概述

  榆中县近年来推进节水城市建设,三电工程成为浇灌万顷良田的“绿色血管” □资料照片

  近年来,我市切实把习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黄河高水平发展的兰州实践中,坚定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努力让黄河母亲河成为造福兰州人民群众的幸福河。通过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逐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节水制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黄河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刷牙洗脸时及时关闭水龙头,避免清水长流;淘米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板的水可用来冲厕所……在兰州,节约用水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共识。

  近年来,我市逐年扩大非居民计划用水覆盖范围,纳入计划管理的非居民用水户从2021年的3402户增加至2024年的4024户,2021年以来城市节约用水量达到1.32亿立方米。在做好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相关规定,将兰州市23所高校、年用水量在1万立方米以上的经营服务和工业用水1018户用水户全部纳入重点计划管理,推动节水工作落实。

  目前,全市建成省级节水型单位93个、节水型企业2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59个;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从8.59%下降至5.12%。

  市住建局负责这个的人说,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全面发力之年,市委、市政府已出台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方案。我市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市委1139工作部署,集全市之力扎实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各项工作,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近年来,永登县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川地的高标准农田中铺设管灌设备,在农田中铺设滴灌设备,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地肥沃和节水灌溉目的。

  多年来,市水务局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认真贯彻“四水四定”原则,深入推动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协同推进全行业深度节水控水。2020年以来,通过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从32立方米下降至30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62提高到0.577;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被水利部评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水资源管理保护需要多管齐下,我市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全方面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供、用、耗、排等各环节监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今年,我市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适度超前谋划和建设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新建、整治、提升”三措并举,持续优化兰州市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统筹推动灌区水利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灌区内灌溉面积建设成高标准农田,逐步的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型灌区改造,以畅渠系、稳水源、增效益为目标,快速推进红古区谷丰渠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加大对红古区、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大砂沟区域内灌区中期谋划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扎实推动现有灌区“扩容、提质、增效”。严格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措施,加速推进兰州市水利工程智慧化改造,特别是聚焦农业节水增效,广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继续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实现由粗放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用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灌溉质量和效率,市两山绿化指挥部创新思路,在西固区马耳山和城关区石门大桥区域实施新型滴灌技术试点项目,取得初步成效,为南北两山推进节水灌溉发展、智慧水利建设提供有益探索。

  据了解,新型滴灌技术试点项目针对林区不同地貌和林木情况,分别采取了双流道灌水器、内镶贴片式滴灌带、压力补偿式滴头等不同滴灌技术进行灌溉。与喷灌、沟窝灌、传统滴灌等绿化灌溉方式相比,新型滴灌技术具有需水量小、出水均匀、抗堵塞性能好、安装使用起来更便捷等优点,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造林抚育和绿化灌溉成本。

  为确保新型滴灌技术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市两山绿化指挥部组织西固区两山绿化指挥部和兰州市绿色通道上水管理所技术人员,多次进行水压计算和现场调试,并对有关数据进行跟踪监测收集,为今后新型滴灌技术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持。

  市两山绿化指挥部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挖掘林业节水潜力,推进滴灌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在南北两山水利建设中的运用,巩固提升两山绿化成果,筑牢黄河流域兰州段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市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断书写着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新时代“黄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