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地起垄、刨平梳整、育秧制种、播种施肥陇中大地正按下“加速键”,掀起春耕备耕新热潮。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走进安定区内官营镇先锋村的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内,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潮湿温热的空气中夹杂着新鲜的泥土气息。20余名农户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着西芹育苗、装盘、浸水、放盘大家分工协作,认真做好每道工序,为新一年的丰产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挣到3600多元工资,上班顾家两不误,工作也比较轻松,真的挺不错的。”在这里务工4年之久的锦屏村村民王月琴一边麻利分苗一边和记者说,根据种植需求,这些菜苗将陆续运往大田进行移栽。
“采用穴盘育苗接着进行大田移栽,是西芹种植普遍采用的方式。蔬菜种植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但自己挣了钱,还能补贴家用。”正在干活的清溪村村民吴霞笑着接过话茬。
记者了解到,今年内官营镇采取“农户自建、以奖代补”的方式,整合土地256.4亩,在先锋村搭建塑料大棚300座,同时政府配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设施化水平。
而在广袤的田野上,种植户们也已然忙碌起来。记者随后来到内官镇乌龙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覆膜机来回穿梭,轰鸣声不断,放眼望去,一片片土地“穿上”整齐的地膜“条装”在春日阳光下闪闪发亮,像一条条白色的丝带,极具美感。
“在这春耕生产的黄金时间,覆膜一体机很受宠,铺滴灌带、覆膜压土都能一体化进行,不仅节省了人工,还大幅度的提升了效率。”乌龙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吴文龙介绍,去年全村共完成了15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定西顺吉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了400多亩土地,不断提振了群众增收致富信心,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相信今年会获得一个更好的收成。
3月28日,内官营镇乌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覆膜压土一体机正在田间作业。
“你看,每个地块都有这样一个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可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和传统方式相比,不仅节水、节肥,省工、省时,而且增产增效、蔬菜品质高、经营成本低。”说话间,水肥一体化基地负责人曲强滑动手机App向记者“炫”起了“指尖上”的新科技,“通过手机APP终端远程遥控放风、补光、控温施肥、浇水施肥,随时就能够实现灌溉与施肥任务,简易又方便!”
“我在合作社务工两年多了,收入也不错,最主要是能学到一些技术,相信生活不负勤劳人!”正在从车上搬放地膜的乌龙村村民赵小强笑容满面,连声称道机械化作业为农户带来“的实惠。”
粮食增产,科技先行!时下,在内官营镇春耕备耕的热潮中,高效的机械化作业已成为抢抓农时的“主力军”,让春耕生产呈现新的气象,而科学技术与春耕生产的深层次地融合,不仅让春耕生产更显“科技范”,也让农民实现了“种田一身轻”。
近年来,内官营镇紧盯全面打造蔬菜产业强镇目标定位,围绕建好“标准田”、配套“水盆子”、构建“水网络”、推进“产业化”任务要求,以绿色现代蔬菜产业园为依托,全方面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建设,辐射连片的锦屏、内官、乌龙、清溪、林川、东岳6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1627户农户,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16134亩,打破地块界线,由原来的“块块田”、低产田变成了如今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产田、稳产田,实现了集中连片发展,并不断发挥规模效益,有效推动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农业机械化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全镇蔬菜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总产稳定在55万吨,辐射带动周边凤翔、符川、高峰、香泉等乡镇蔬菜种植培养面积达7万亩以上,实现出售的收益达8.1亿元,带动制冰、包装等二三产业产值1.68亿元,全镇农民人均蔬菜产业收入达6028.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1.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