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浮山县北王镇杜村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该村种植的中药材目前已全方面进入采收期,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馨香。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棵棵长势喜人的远志被翻出地面,村民们正忙着捡拾、挑选、装车等,所有的环节井然有序。
杜村能够走上中药材种植之路,归功于村民的集体智慧与不懈努力。“多年前,杜村就有一些勇于探索的村民率先迈出了种植中药材的第一步,当时仅在自家几亩地里小规模试种柴胡。那时的种植技术匮乏,全靠自己摸索,面对病虫害等难题常常一筹莫展。”杜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静飞介绍,这些早期尝试者的初步探索,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其他村民种植中药材的希望。该村“两委”敏锐洞察到这一潜在机遇,于是决定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全村致富的新方向全力推进,自此开启了规模化、系统化种植的新征程。
为提高村民种植技术,杜村“两委”年年都会定期组织种植户参加专业培训,邀请县农业领域专家及经验比较丰富的种植能手到村授课,围绕中药材种植的选种、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挖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讲解与实操指导。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交流,许多种植户逐渐熟练掌握了各种中药材的种植技术。村民王新作为最早一批参与种植的村民,在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培训并自主钻研下,如今种植规模已近30亩。“这几年药材种植收入不错,多亏了村里组织的培训,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对药材种植信心满满,今后还要继续扩大规模。”看着自家院中堆满了晾晒着的柴胡,王新的笑容里充满了期待。
“技术逐渐成熟后,种植规模也逐渐成型。结合杜村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经过反复试验与筛选,最终确定了以耐寒的远志、柴胡、知母、黄芩、桔梗等为主的种植品种。这些品种不仅适应能力强,能在杜村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而且生长周期合理,两年半到三年即可采挖。不同农户种植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采收时间也各不相同,这样就巧妙地实现了梯次上市,有效规避了集中上市可能引发的风险,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这些年,收益较好的村民年收入可达到几十万元,村民们种植积极性比较高,相信我们村的这一产业会发展得慢慢的变好。”王静飞说。
为提升种植与采收效率,该村“两委”积极引导部分种植户引进先进的农机装备,在采收季节“大显身手”。村民秦花宝购买了药材采挖机,不仅采挖自己种植的9亩中药材,还帮助其他种植户采挖药材,增加收入。他说:“像远志这种药材,先把露出地面的杆用机器割掉,然后用采挖机将根翻出,每亩地收取200元采挖费用。”机械化采收不仅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还吸引了更多村民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产业中来。
“为确保中药材生长有良好的环境,杜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为种植中药材的农田安装了滴灌设施,提高了抗旱能力,使中药材在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都能稳定生长。”王静飞表示,杜村全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的创新举措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全村发展中药材1000余亩,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中药材种植模式,让“苦药材”给村民带来了“甜日子”。
种植大户王飞飞是杜村中药材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受益者之一。他多年从事中药材种植,积累了丰富经验,也获得了可观收益。王飞飞介绍:“我种植的中药材有260亩,已经采挖了部分柴胡。今天挖的是远志,总共4亩地,通过机械采挖和人工捡拾相结合的方式,一天就能完成采收,大概能收入12万元。”除了种植,王飞飞还兼营药材收购、销售农资等服务,为周边村民发展药材提供了便利。
中药材种植不仅让杜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让这个小村庄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