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回响】高西沟村:续写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传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江南体育网页版

【温暖的回响】高西沟村:续写黄土高原上的绿色传奇

  • 产品概述

  “我们将牢记您的嘱托,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全力发展米脂小米、山地苹果、生态旅游、美食加工、农村电商等多元化特色产业,打造高西沟品牌,持续发挥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的标杆引领作用。” (本报记者段承甫整理)

  榆林市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山梁沟峁连绵,山顶上层层梯田,如大地的指纹。松、柏、槐、榆、柠条等遍布坑坑洼洼,深深扎进土壤。座座苹果园里新叶翻卷,花苞露红。

  这里曾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是书写过传奇的地方。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勤劳智慧的高西沟人治山治沟治水,把山上光秃秃的“刺眼黄”变成了林草盖坡洼的“希望绿”。曾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高西沟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

  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今年67岁,是土生土长的高西沟人。他圆脸庞,头发已全白,但面色红润,声音浑厚。他依旧记得十几岁时,就跟着父辈拍崖畔、筑地埂、挖水沟、垒埝窝。“那时可把苦受了!”他带着记者登上龙头山顶,面对满眼风光,忆苦思甜。

  2021年9月13日,就是在这同一处地方,姜良彪向习汇报全村生态治理成效,聆听的谆谆嘱托。

  习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一年多来,高西沟人牢记嘱托,持续守护来之不易的“绿”,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迈出新步伐。

  通往龙头山的路很陡。路一侧密植着松、柏、柳等树木;另一侧的崖畔上,绿茸茸的苔藓紧紧扒住“黑地皮”,细长的柠条牢牢扎进土壤。

  车在山腰停下来。姜良彪下了车,拉住崖畔上的一根柠条细枝介绍起来。“苔藓、柠条看似不起眼,却是黄土高原锁水固土的一大关键!”他说,尤其是这柠条,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耐寒耐旱,不挑地形,发挥了大作用。

  山上这些“外人”看似寻常的绿,对高西沟人来说,却凝聚着几十年的心血与汗水。

  高西沟村并非“天生丽质”。全村仅4平方公里,却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坡陡沟深,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山上光秃秃,沟里乱石头。年年遭灾荒,十年九歉收。”这句民谣曾是高西沟村的真实写照。

  痛则思变。上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征山治水: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

  1958年,大战孙家梁山,高西沟人腊月天汗流浃背、衣服冻成“铠甲”,却没人退缩;

  1975年初冬,会战庙梁山,村民们立下“山不平、人不撤”的誓言,连续苦战10天,硬是在山顶造出25亩小平原……

  “年轻时可受苦咧!”今年79岁的常锦栋,19岁时就在修田打坝的“战场”上摸爬滚打。提起几十年前的艰苦岁月,他仍记忆清晰:“1965年打黄蒿坪大坝时,我们是‘天大旱、人大干’,干的是重体力活,吃的是野菜。”

  除了修田打坝,常锦栋还是村里攀崖爬壁种柠条的高手。他也因此被称为“爬山虎”。

  山羊都上不去的陡坡立壁,他把绳子绑在腰上,从崖顶吊下去,像爬山虎一样攀着陡坡,用镐头刨出一个个浅坑,一窝一窝撒下柠条种子。

  在高西沟村,除常锦栋外,还有“领头雁”“铁肩膀”“铁嗓子”“赛兔子”等一批闯将、好汉。正是在这一双双手、一代代人的艰苦创业下,高西沟村成为全国生态治理的先进典型。

  高西沟村创造出林、草、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实现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龙头山上,关心地询问山上都有什么作物品种。我告诉他,东边这一片有油松、侧柏等300多种耐旱树种试验林……”回忆起现场向习汇报的情景,姜良彪难掩激动。

  迎着细细春雨,姜良彪讲述高西沟的规划布局:北部是绿色生态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片区,西南部是生态保育片区,东南部是核心产业示范引领片区。

  高乃柱是村里的护林员,山上的一草一木,他都看在眼里:“上世纪70年代,村里坡梁上的松树苗还不足一尺高。我们从那时起就成立护林队,专门种树、管林、护林,常年守护。”

  1978年,全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高西沟村一些人提议,把村里的生态林也分了。当时村党支部态度明确:林不分、树不砍、草不毁,由村集体负责管护。

  随后的几十年,高西沟村对划定的林地、草地实施封山禁牧,坚持保护优先、封育结合,一直持续至今。

  1995年,姜良彪接过接力棒,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高西沟人与时俱进,从优化调整产业体系和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逐步把“三三制”模式发展为“三二一”模式,即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田地。

  “2007年,高西沟借鉴洛川经验,开始尝试种苹果,不出几年,山地苹果成了我们的‘金蛋蛋’。”姜良彪说。

  71岁的村民高治玉是苹果种植大户。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从果园回到家,由于下雨踩了满脚泥。

  “果树还有十来天开花,这两天我忙着拉枝、挂袋。”高治玉露出朴实的笑容,家里10亩果园全靠他们老两口,去年赶上好年景,每公斤卖到了8元。

  “几年前,我们就给果树交上了保险,去年村上又给拉起了防雹网、压上了滴灌管子,时不时还有专家教技术,我们更有信心把果园管好管精细了!”高治玉的婆姨高祥如热情地递过来几个苹果,乐呵呵地说。

  在高西沟,生态优势一步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让群众愈发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

  如今的高西沟,有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林草覆盖率达70%。去年,高西沟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11元,高出米脂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0元。

  细看高西沟的沟壑褶皱,一处蓝色屋顶的板房颇为抢眼。那是护林员高乃柱承包的羊场。

  “300头白绒羊吃的都是我从村民手里收的秸秆。羊粪免费提供给果农当肥料。这样就能循环利用起来。”60岁的高乃柱头脑灵活,敢想敢干。

  去年底,在县政府资金支持下,羊舍、草料棚、化验室进行了改扩建,并添置了自动上料机等设备。今年羊场将实现半自动化养羊。

  高西沟的沟底,蓄着一汪碧水。这是1974年建成的高西沟水库。过去,水库大多数都用在防洪和灌溉。如今,这里发展起休闲旅游。

  近年来,高西沟村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苹果采摘园、盘山梯田观光点等景点。游客不但可以体验田园采摘,还能住窑洞、尝农家饭。

  走进村民高治周家的农家乐小院,一排窑洞清新整洁。他家用软糜子做的油糕,是吸引城里游客的招牌。

  “在村里的田边,提起软糜子和硬糜子的区别。现在一吃油糕,我就想起了那天下午的场景,甜咧!”高治周笑着说。

  去年,高治周重新装修了家里的4孔窑洞,扩大了农家乐规模。“今年,我还要鼓足干劲,把农家乐的招牌打响。”高治周说。

  “按照‘生态振兴+’的发展思路,高西沟村去年谋划实施光伏发电、农村电商、生态旅游等8大类33个项目。”高西沟工作专班负责人周文东介绍,今年高西沟计划实施17个项目,逐步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夯实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今年年初,米脂县提出“大高西沟”理念,决定在县域内复制推广“高西沟经验”,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构建生态治理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4月6日,雨过天晴,旭日东升。一缕缕朝晖洒在龙头山上,株株松柏迎风挺立。

  高西沟,曾和黄土高原上的无数村庄一样,“遇雨泥浆横流、遇旱满地冒烟”。经过60余年的不懈努力,高西沟人硬是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创造了一片“绿洲”。

  在高西沟水土保持生态展览馆参观时,一张张极具视觉上的冲击力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

  1958年农历正月,千里冰封的孙家梁山头,一伙青年个个像铁打的汉子,有人用镢头挖,有人用榔头打,一寸一寸地掘开冻土,一块一块地铲平荒山,终于在孙家梁上打出了水平梯田。

  山羊爬不上的陡坡,高西沟人将绳子绑在腰上,从山顶爬下去,人在崖顶拉着,吊在崖上,一镐一镐地掏,一窝一窝地种。日复一日,15道沟的悬崖陡坡上,种上了上百亩绿油油的柠条。

  征山治水,英雄辈出。“二十条好汉”“六十个闯将”已成为高西沟的人文符号,“领头雁”老支书高祖玉、“全国三八红旗手”常秀英、“铁肩膀”高锦廉、“活愚公”高祖圣、“铁嗓子”姬秀珍、“爬山虎”常锦栋……每个模范人物身后,都有一个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动人传奇。

  埋头苦干永不过时。在新的历史节点,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仍需我们发扬实干精神,久久为功、勇毅前行,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出实绩、圆梦想、创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