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夏粮看根基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南体育app官方入口

透过夏粮看根基

2024-02-08

  去年,我市遭遇史上罕见的秋汛,在七成小麦播期推迟、播后弱苗比例高、田间管理难度大的严峻形势下,夏粮总产稳中有增,再获丰收。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粮食生产的土地、科技、主体、装备、服务等全要素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一架植保无人机在夏县王学种植家庭农场进行“一喷三防”作业。记者 陈方斌 摄

  临猗县耕地面积近150万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当时的“粮棉大县”临猗大力实施产业体系战略性调整,截至2020年年末,全县水果面积达到110万亩。其中,苹果种植培养面积为70万亩,种植培养面积、总产量皆居全国县级之首。

  对于侍弄了大半生苹果树的董建国来说,“吃上了苹果的利,也受够了苹果的‘症’”。

  年龄慢慢的变大,管理果园越来越吃力,在城里工作的两个孩子一见面就劝他“退休”。董建国听劝:家中的22亩果园,前几年把13亩承包给了别人,去年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要“收”地,又“交”了6亩。

  果农愿意把果园流转、承包出去的原因大致相同。有的如董建国一样,年龄偏大的管理果园吃力,稍微年轻的则更愿意外出务工,加之临猗苹果的主导品种——晚熟红富士在市场上供大于求,当地果园树龄也偏大,近几年接连还受气候影响,种种坏因叠加,导致苹果整体收益水平有所下降。

  何为“三新”果园?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解释:“‘三新’果园就是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管理的果园。它具有果树抗重茬、双脱毒、免套袋、少拉枝、宜机化、早丰产的特点,同时配合宽行密植、机械化操作、智能化管理,达到一年栽树、两年挂果、三年盛产、四年丰产的效果。盛产期亩产能够达到4000公斤,纯收入至少是传统果园的4倍。”

  如今,临猗已建成了近20个“三新”果园示范园,一些乡镇仍在加快建设。通过“三新”果园的示范引领,该县的目标是将苹果面积降到40万亩,用40万亩达到70万亩的效益,确保果业的支柱地位不降而优势反增。

  调整出来的30万亩耕地,则为增加粮食面积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去年临猗县苹果种植培养面积减少8.06万亩,新增小麦和春播粮食面积5.78万亩。

  夏收夏种时节,记者在稷山县玉丰苑家庭农场目睹滴灌灌溉的场景:一根黑色主管道,一头连着附近的一眼深井,一头沿着地头“匍匐”向前。管子上每隔90厘米就被打了个小洞,用于连接支管道。每一个连接处,都安装有阀门。打开阀门,水通过支管道一滴一滴地渗入土壤,滋润着刚冒出头的玉米幼苗。

  站在高处俯视,黄绿相间的田地里,主管道在地头延伸,支管道在地里伸展,看上去颇为壮观。

  农场主高新建介绍:“这个灌溉模式,一亩地只需投资100多元管道钱,主管道能用五六年,支管道能用一两季。”滴灌灌溉模式具有省工、省力、省水的特点,不但能缓解大旱时深井浇水的压力,还能有效解决大水漫灌带来的土壤板结等问题。尤其是,滴灌模式的使用,还能增加田地的有效耕作面积。

  在传统种植中,为了方便灌溉,两米多会起一个田垄。采用滴灌灌溉后,田垄的作用就不大了,所以农场对全托管的地进行平田垄。该农场现托管1000余亩地,平田垄对于玉米种植来说影响不太明显,但对小麦来说,可增加有效种植培养面积100余亩。

  稷山县农村经济事务中心肯定了玉丰苑家庭农场的做法。该中心负责托管工作的赵超说,今年,县农业农村局在蔡村乡坑东村推广滴灌灌溉模式2300多亩,增加有效耕作面积230多亩。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接着来进行中。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我市严防死守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种植培养面积稳中有增。2021年冬小麦播种总面积达423.2万亩,超额完成了省里下达的422万亩的任务。

  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自2020年9月开始谋划和启动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全市“1311”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之一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也在不停地改进革新推动中。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机农建科科长任彦海介绍,2020年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2.82万亩,目前在建的高标准农田有66.6万亩。持续不断的增加的高标准农田,为粮食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河津市黄汾十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涉及5个乡镇(街道办),共12.82万亩。去年受阴雨天气以及汾河严重洪涝灾害影响,该区域受灾面积6万余亩,占项目区总面积的50%。

  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曹建明说,在正常年份,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10月1日—20日。但受洪涝灾害影响,汾河两岸的小麦播期严重推迟,近两万亩小麦是在11月20日以后播种的,直到12月18日整个播种才算全部结束。“好在我们有极晚播小麦冬季全膜覆盖这项储备技术。”他说。

  极晚播小麦冬季全膜覆盖技术,主要是利用地膜的增温效应,延长小麦在冬前和早春生长的时间,弥补晚播小麦个体发育上的不足。

  为稳定小麦养殖面积,河津市农业农村局对去年11月20日以后播种的小麦采取了这项专门技术。政府免费发放地膜,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确保极晚播小麦能在冬前正常出苗。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河津就尝试过小麦地膜覆盖,但和如今的地膜覆盖还是有区别的。以前是垄上覆盖,主要是针对旱地,侧重于保墒;如今是全膜覆盖,主要是针对水地,侧重于提温。

  曹建明介绍,这项技术一直都是在小面积推广,从来就没大面积应用过。去年阴雨天气和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晚播,这项技术终于派上了大用场。去年河津市小麦地膜覆盖面积近万亩,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仗,春耕生产对于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至关重要。河津市采取的系列“藏粮于技”举措,使得今夏小麦取得了好收成。

  “我们在连伯滩进行了实打实收,一共是186亩地,平均每亩地能产1154斤,产量非常好。”曹建明说,根据测产结果,整个黄汾基地平均亩产472公斤,比河津市的中等水准要高45公斤。

  近年来,我市旱地小麦大力推广“旱地小麦‘一优四改’绿色栽培技术”,实现麦田土壤肥力提升,增强抗逆性,使旱地小麦单产稳步提高。水地小麦继续推广“冬水前移、两增一减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有条件的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推荐引进“小麦低压微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精准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地小麦节水减施高效栽培,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扩大灌溉面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高质相同步。

  小麦良种是夏粮丰收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良种,再好的设备与技术都很难提升小麦的质量与产量。

  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快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把种业做强做大,近年来,芮城县厉兵秣马、披坚执锐,研发、推广新品种,收集、保护濒危种质资源,培育种业人才,承担国家、省区试生产试验,让优质小麦新品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麦”。

  “我这地里用的都是云麦766新品种。”永济市城北街道三张村村民王红霞高兴地说,2020年她试种了4亩,去年夏收发现每亩产量达到了740公斤,比上一年种其他品种增加了140公斤。去年秋种时,她和家人一合计,一下子又种了20亩的云麦766,今年亩产750多公斤。

  王红霞所说的云麦766,就是由山西云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丰种业”)自主研发的小麦新品种。

  云丰种业位于芮城县风陵渡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9年1月,是集农作物种子研发、引进、实验、示范、推广、销售、服务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

  多年来,该公司致力于小麦品种的自主研发,通过近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再实验的不断摸索和不懈努力,公司技术探讨研究人员通过对田间表型和基因型的精准鉴定,从一二百个小麦父本和母本组合中,选择出一个组合进行试种,这个组合就是云麦766新品种。

  2020年3月,云丰种业拥有自主产权的云麦766通过了审定(晋审麦20190004)。审定理由是,该品种分蘖力强、抗病性好、抗倒、产量高,适合在山西省南部及黄淮北部同类生产条件的水地推广种植。同年,在全市推广种植5万亩。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所长姬虎太认为,云麦766的优势已显露,很有一定的概率会成为这几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的主要推广品种。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种子站副站长雷胜利说,我们的本土品种云麦766表现不错,今年创高产的还有两个品种:济麦38和石农958。

  目前,我市具有小麦种子生产经营资质企业21家,经销小麦品种70余个。主推水地品种为济麦23、济麦44、烟农999、晋麦84号、晋麦96号等;主推旱地品种为临丰3号、山农25、晋麦100号、运旱115、运旱618等。

  从品种研发上看,旱地小麦育种全国领先。截至目前,运城农科院已选育旱地小麦品种30余个,其中,晋麦47、运旱20410等3个旱地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5000万亩。

  从良种供应上看,小麦种子生产自主率较高。全市常年建有小麦良繁基地16万亩,大多分布在在永济、芮城、闻喜、新绛、盐湖等地,年产良种近5500万公斤。

  从服务保障上看,规范措施建设齐全。目前,我市种子市场监管、种质资源管理、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品种试验示范和种业信息监测等服务保障措施完备,在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行为、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实现种业信息化服务、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营造依法治种良好氛围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运城地域“十年九旱,十年九冻”,水地小麦尽管有约300万亩,但浇水不便、用水成本高等因素仍然制约着小麦的稳产高产。因此培育节水性小麦品种就变得尤为重要。

  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任文斌小麦育种团队,积极开展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种质资源创制。现培育的运麦1934节水性小麦品种已完成我省南部区试和生产试验。在去年晚播的基础上,今年表现良好,该品种半冬性,株高80cm左右,茎秆粗壮,抗倒性好,千粒重50克左右。在浇1—2次水的情况下,亩产500公斤以上。

  该团队学术带头人赵志勇介绍,他们培育的抗旱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运旱1512,在2021年6月通过了国家审定,该品种抗旱、抗寒性好,后期灌浆快,耐热抗青干,高产稳产广适。同时,他们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运旱139-2,于2021年3月通过山西省审定,今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抗旱抗倒,耐热耐寒抗青干,高产稳产广适,穗层整齐熟相好。

  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研发培育上的不断突破,为我市节水小麦、旱作小麦的发展提供了种质保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家庭经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是合作经营、集体经营或企业经营。

  相较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较大,收入水平更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更高,是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也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七彩家庭农场的大门,一个占地4亩大的晾晒场让人眼前一亮。在晾晒场的旁边,是一个6米高的大型仓库,里面堆放着几堆晾晒好的麦子。在与顶棚彩钢瓦连接的地方,装了通风网。

  农场成员柴向云介绍:“仓库能存储粮食100万公斤,院子里每次能晾晒两万多斤粮食。”

  柴向云和爱人种了几十年庄稼,地越承包越多,农机越置办越多,2020年在成立农场的时候,考虑到晾晒、存储和农机停放的问题,专门在村头选了这个场地较大的地方。现在农场流转了北里庄、荣河等周边村700多亩耕地,同时还托管着数千亩的庄稼耕种。

  永济市禾丰家庭农场是一家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的家庭农场,其使用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使耕种规模迅速扩大,已从成立时的仅10多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700多亩地,在董村农场和伍姓湖农场分别拥有一个种植基地,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领头羊”。

  “现在的耕种技术越来越先进,催生了很多新型农机。经营农场这几年,光播种机我们就先后使用过普通播量的播种机、半精量播种机、精量播种机。农机更新换代很快,有时我们前半年买的,后半年就会被淘汰。但不管多贵,只要对粮食种植有利,我们就会购买,而且国家对农机具这块一直都有补贴,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农场主王芝芳说,农场成立的8年时间里,他们仅在农机方面的投资就有100多万元。

  近年来,农场积极引进和使用新型机械,先后购置了大型喷药设备和无人植保机,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及时准确地进行病虫害防治。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手段先进,农场小麦的条锈病、玉米的红蜘蛛病虫害得到一定效果防治,确保了粮食稳产高产和品质的不断提升。

  临猗县的粮果结构优化,也为一些有志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年轻人带来了商机。

  需求就是商机。从小在临猗县北景乡张村长大,现在城里工作的董须杰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商机。去年8月份,董须杰与17个朋友共同入股,成立了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果农不愿再种的传统果园去种粮食。从去年9月至今,他们已流转了510亩果园。

  如今,在临猗县绿缘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先流转的135亩土地上,麦子已经收割。其余的将近400亩果园,也早已平整完毕,种上的春玉米长得快有一人高了。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粮食种植领域后,往日利润微薄的粮食种植,在适当规模经营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加持下,慢慢的变成为一个越来越有“蓝海”潜质的产业。

  截至目前,全市依法登记农民合作社14695家,其中,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2608个;依法登记家庭农场6466家,种粮产业家庭农场5716个;共培育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410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78家、市级325家。

  前不久,在新绛县三泉镇白村一片宽阔的田地里,农机手柴光全正驾驶着播种机忙碌。他的作业状态在数公里外的山西瑞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恒农业”)农机作业远程监测平台上,被显示得清清楚楚。

  在瑞恒农业一间颇为宽敞的会议室里,打开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一面墙大的电子屏幕上显示着全县6个粮食主产乡镇所有农机的动态。屏幕左下角则显示着“车辆总数499、作业车辆31”的字样,边上还有各类农机类型和所对应颜色的介绍。

  “这里能监测到499台农机,每辆车上都安装着GPS,屏幕上的每个小圆圈都代表着一辆车。”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黑白色小圆圈,瑞恒农业总经理晁贞良介绍,“你看,现在正在作业的农机有31台,屏幕上这些蓝色圆圈就代表着播种机正在作业。如果圆圈是红色的,就代表收割机在作业,黑白色是停止作业状态。每台农机只要启动,圆圈就会显示对应的颜色,平台就能监测到。”

  晁贞良随手点开一个蓝色圆圈,该农机的车主姓名、车牌号、作业位置、作业面积等数据一下子都显示了出来。他介绍,在这样的平台上,每辆农机这几年来的作业面积、作业时段、作业是否标准化等历史数据都能调出来。

  2021年,瑞恒农业联合全县种植、农机等12家合作社,成立了新绛县农联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随着入社农机数量的增加,为便于管理,瑞恒农业安装了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在达到标准的农机上安装了GPS。

  在平时的运作中,联合社的农机采取属地化管理方式,400多台农机分布在新绛县北张镇、泽掌镇、龙兴镇、泉掌镇、三泉镇、古交镇等6个粮食主产区乡镇,平时在各自的属地作业,农忙时或在特殊情况下,再运用监测平台显示的数据对各乡镇的农机进行调度。

  前几年,瑞恒农业在公司附近建立了占地260余亩的试验田,规划了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田、农作物抗旱鉴定试验田、肥料利用率试验田、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田等,开展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

  离试验田入口最近的,是一套高空昆虫控诱设备。这套两米多高的设备,最上面是一个漏斗形状的容器,容器边缘竖着几片玻璃,容器下面连接着一个铁箱子。

  晁贞良打开铁箱子,取出一个里面有很多虫子的大盒子。“这个是收集盒。到了晚上,打开设备,它的光直射到高空,经过玻璃的反光,使光源扩大。虫子从上面飞过时,会被光吸引进来。我们还能通过虫子的数量和种类来分析这块庄稼地将会发生哪种虫害,在打药环节就能有明确的目的性地进行预防。”晁贞良介绍道。

  在高空昆虫控诱设备不远处,有一个无线农业气象综合监测设备。晁贞良介绍道,上面一个小碗形状的设备能测出雨量,3个黑色圆珠能测出风力,那个转板用来测风向。这个设备更便于公司依据天气状况做田间管理。

  再往前走,是一个土壤环境监视测定设备。上面滚动显示着土壤温湿度和风向。设备的探头埋在土里,可以反映整个试验田的土壤情况。

  目前,试验田里已配套了小型气象站、抗旱试验棚、土壤检测站、节水喷灌设施等20余套高科技设备。

  在瑞恒农业的农业数字化系统库里,还有一个去年刚引进的新系统——数字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新的平台可以把试验田里的气象监测设备、土壤环境监视测定设备、水肥一体化设施,以及农机作业远程监测系统等整合起来,真正的完成数字农业。

  王学种植家庭农场今夏旱地小麦亩产是476公斤,水地高产田是724公斤。农场主谷王学高兴地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新型农机装备。

  在谷王学的手机里,还存着新农机在胡张乡大里村麦田里的作业视频:一架无人植保机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伴随着喷洒下来的药液和气雾,下方成片的麦穗被吹得四面摇曳。旁边一片麦田里,一台自走式卷盘喷灌机正在作业,喷洒出的均匀水柱四散开来,滋润着周围的小麦。

  谷王学说:“去年雨水多,麦子种得晚,去年后冬苗情不太好,在后期我们加强管理,通过冬浇、春浇、增施有机肥、‘一喷三防’等措施,提高苗情。旱地、水地亩产都不错,产量比去年高。”

  成立于2016年的夏县王学种植家庭农场,是山西省示范家庭农场,种植小麦、玉米面积1900余亩,拥有拖拉机两台、大型自走式卷盘喷灌机7台、无人植保机两架。

  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今年“三夏”期间,全市共投入各类农业机械6万余台,拖拉机1.2万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581台,玉米免耕播种机11262台。完成小麦收获面积423.2万亩,其中机收面积420.51万亩,机收率达99.36%。夏玉米播种面积306.24万亩,其中机播面积304.21万亩,机播率99.34%。大量农机装备的投入,为夏粮增产丰收贡献了“机械力量”。

  对于农民来说,种地是主业,其他是副业。但对稷山县稷峰镇西薛村村民卫忍宗来说,则完全相反。

  今年41岁的卫忍宗坦言“自己不会干地里活”,因为自步入社会后,他先在西安一家机械厂做维修保养工作,后回到家乡搞起了粮食运输,如今已有20年。

  卫忍宗家有9亩地,以前都是父母耕种,前几年父母又承包了本村4家亲戚的36亩地。一下子要管理45亩地,二老渐渐感到吃力。2019年开始,卫忍宗把地全部托管到稷山县兴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年两季的小麦、玉米种植,从种到管到收到销,全部由合作社来做。

  成立于2014年的稷山县兴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在2016年就开始慢慢探索单环节、多环节托管,后慢慢地发展到粮食生产全托管。

  合作社理事长宁兴斌算了一笔账,农民在一季的粮食种植中,所有环节加起来,一亩地要投资700元。如果由合作社托管的线亩地,每年除去合作社的服务费后,每亩地还能纯落600元。

  “托管后,家里的地我们不用操心,浇地、施肥、除草等这些活,合作社都给做了。自己该外出就外出,还能挣些钱。”卫忍宗说。

  在西薛村,有80%的农户跟卫忍宗一样,把耕地托管给了合作社,自己在外收运粮食,开展第二职业。其余的农户则干脆把土地的耕种防收等全部环节委托给合作社,自己外出务工、创业。

  兴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就以“服务社会、服务‘三农’、诚信经营”为理念,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如今,已实现了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耕作。从农资到耕种,再到储存、销售,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一条龙”服务,是稷山县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社。

  烘干仓储也是粮食收获后的关键环节。据不完全统计,粮食收获后因晾晒不及时、晾晒不当、储存方式不合理等因素,造成粮食虫害、鼠害、霉变、发芽,每年损失在5%左右。

  为延长农业托管服务链条,开展粮食烘干托管服务,2016年宁兴斌购买了一台粮食烘干机,每天能烘干100吨粮食。

  杨小光家有12亩地,以前没有烘干机的时候,他都是把收获的玉米棒子连皮编成串挂在房檐下晾晒,下雨天用塑料袋盖住。玉米棒子脱成粒后,再在马路上晾晒。

  “以前12亩地的玉米晒干得1个月。这期间,就可能错过卖高价的时候。”杨小光说。

  自从用上了粮食烘干机,杨小光说他再也不怕下雨天了,“12亩的玉米不到一小时就全部烘干了。赶上市场价好,马上就能卖。”

  新绛县阳王镇阎壁村是全市首批“五面红旗村”。该村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以500亩机动地入股、种粮农户以自有土地入股”的方式,创办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法人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股份合作社。合作社一方面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另一方面与农机手签订服务协议,统一进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充分的发挥党支部的“桥梁”作用和“统”的功能。

  如今,阎壁村入股的500亩机动地经过托管,每亩地年收入1000余元,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近年来,我市抢抓政策机遇,以带领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健全体系、试点先行、全方面推进的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明显效果。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农业生产托管“国”字号试点已从万荣县一家,发展为13个县(市、区)全方面覆盖,各县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各有千秋。其中,稷山县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新绛县珍粮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组织,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树立了县域样板和行业标杆。

  至2022年,我市连续6年承担中央财政支持的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共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58亿元,完成托管试点任务面积170万亩。

  目前,全市具备一定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约2171个,服务面积约600万亩,带动小农户60万余户,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居于全省第一,全市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正在从“积累量”向“提升质”转变。

  透过夏粮,能够正常的看到,作为“山西粮仓”的我市,粮食安全的根基更加夯实、更加稳固。

  透过夏粮,更可以感知,粮食安全的全局性、战略性、政治性、底线性和长期性,已从认识层面成为河东大地的厚重实践。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标注明确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